透过“瓦砾妇女”的神话,浅析二战前后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二战后的德国,曾诞生了一个热词:Trümmerfrau,字面意思是”废墟中的女人”或”瓦砾中的女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帮助清除和重建被炸毁的德国和奥地利城市的妇女的德语统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持续空袭中,德国62个城市中的1600万所房屋中有360万座被摧毁,另外400万座遭到破坏。所有教学楼的一半,基础设施的近40%,以及许多工厂被损坏或破坏。据估计,大轰炸共造成了大约4亿立方米的建筑废墟,并使750万人无家可归。数百个城市因空袭和地面战争而遭受了暴风骤雨般的破坏。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1945,大轰炸后的德国德累斯顿市
例如,在1943年7月遭受毁灭性袭击的汉堡,该市百分之五十的房屋被完全摧毁,只有约百分之二十的房屋未被破坏。战后,光汉堡一地就要清除约4300万立方米的建筑瓦砾。
而德国的历史名城德累斯顿在1945年2月期间被盟军的战略大轰炸彻底毁坏了其历史悠久的市中心,它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德国各地比比皆是。因此,清理废墟和重建这些城市是一项艰巨的战后任务,而且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1943年,被盟军轰炸后的汉堡
战后重建的开始
通常所宣传的是,在1945年至1946年之间,西德和东德的同盟国命令所有15至50岁的妇女参加战后的清理工作。为此,1946年7月还取消了以前保护劳动力中妇女的限制性措施。招募来的妇女很给力,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由于战争中德国男性的大量伤亡,德国的妇女人数比男子多出有700万之巨。
清理战争废墟的任务一般是分配给私营建筑企业,私营企业又雇佣一些妇女。主要工作是拆除在爆炸中幸存下来但不安全且不适合重建的建筑物部分。建筑工人使用大锤,镐,铲车和手动绞车,将每座废墟都推倒,并将瓦砾进一步分解成砖头,以便以后可以重新利用。列成队列的妇女将砖块转移到街上,在那里进行清理和堆放。同时还收集了木质和钢制横梁,壁炉,洗手盆,卫生间,管道和其他生活用品,以供重新再利用。然后,用手推车,货车和卡车清运剩余的建筑残渣。这些残渣被用来填满炸弹坑。其他人则被堆放起来,形成了称为“碎片山”的丘陵地带。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瓦砾妇女”的平均工作时间及薪资
据战后统计,“瓦砾妇女“们的平均日工作时间大约为9个小时,午餐时间为20-30分钟。这些妇女的时薪为每小时72芬尼(芬尼是德国旧币,1马克等于100芬尼。从九世纪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31日为止),并附有一张食物配给卡。该卡每天只能供一个人使用。拥用这张定量卡并不能让使用者吃饱,它只能提供不多的食物以果腹,但在当时的德国,拥有这张卡至少可以使你不至于饿死街头。
而1945年战败后的德国的物价水平又是如何呢?在当时大概买一条面包需要八十德国马克,一磅黄油需要六百德国马克,一支香烟需要十马克,相比较下,这些“瓦砾妇女”的每日薪酬真的就是杯水车薪了。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瓦砾妇女”的德国神话真的存在吗?
勤劳开朗的妇女从德国街头清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瓦砾的形象已在德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但是,这一形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德国历史学家最近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瓦砾妇女”都是为国家服务的无私家庭主妇,极大多数而是被盟军强迫工作的纳粹工作人员。其他人的”志愿者”都是被失业和饥饿驱使到废墟跟前接受这份苦差事。譬如在弗莱堡大学,还在上学的学生就必须去清除建筑残渣才能注册学籍。因此,尽管许多妇女参加了瓦砾清理工作,但其动机并不是发自志愿。
但不管如何,战后一片废墟上的德国确实需要大量劳动力去工作,毕竟,全国约有4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正在等待清理。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战后,要求失业者来进行废墟清理,以换取口粮。这是当时整个德国社会广泛分享的经验,只不过在东西方占领区发展了不同的方法。在苏联东部的占领区,要求失业的妇女和男子从事这项工作,由于缺乏男子,一小段时间里,妇女占了劳动力的大部分,确实是真正的巾帼压倒了须眉。
而在西方世界占领区,失业妇女仅在英国占领区被用来清理瓦砾,而且人数很少。在后来成为西德的国家,当时普遍的认知是这种危险艰苦的工作并不适合女性。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女人最好是回到家中,将繁重的瓦砾清理工作留给了男人和机器。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机器和男人才是这场“神话”背后的主力军
越来越多的西德人也被邀请自愿参加这项任务。但是,大多数上诉只针对德国男子。在整个德国西部,男人们被要求为这一清理工作付出一定的志愿时间。例如,1945年12月,在德国西部工业区鲁尔区的杜伊斯堡举行的一次自愿招聘活动中,有10550名男性自愿参加,其中只有50名女性自愿参加。这些证据表明,如果不强迫她们这样做,德国妇女就不会大量自愿参加。因此总体而言,妇女在废墟清理中没有发挥主要作用,相反,她们是少数。至少在西德,男性和越来越多的机器使德国最终从一片废墟中走了出来。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二战后德国各方势力占领图
当局宣传“瓦砾妇女”的真实意图
当时的德国政府为妇女提供了标准第二高的食物定量卡,从而让一些妇女愿意从事这份工作。而为了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战后当局故意大肆宣传开朗的“瓦砾妇女”的形象,在演讲,电影和书籍中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使这种印象在德国的集体记忆中根深蒂固。
最初,这种媒体造势在东德获得了极大成功,在这里,“瓦砾妇女”成为所有想参与传统男性工作培训的妇女的榜样。然而,在西德,当时努力工作,自我保证,解放的女人并不适合保守的德国女性形象。
众所周知,在纳粹主义时期,几乎每一件事都强调男性优势,男人为国家民族而战,并守护其价值,对家庭来说父亲就像是国王,通过神授的君权进行统治,其余成员都必须无条件接受他的治理,妇女拥有任何权利的唯一场所就是家庭,许多妇女就跟男人一样,被1933年后纳粹新秩序的标语和承诺所欺骗。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宣传“瓦砾妇女”的德国海报
战后女权主义的觉醒
然而,不可置疑的是,战后德国妇女的社会角色定位却从这场“瓦砾运动”之后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纳粹时代,因为法国政府在战争期间也曾鼓励法国妇女多多生育,以便与人口较多的德国匹敌。与之对应的,是德国的统治集团也决心提高在20世纪30年代里逐渐下滑的出生率,因此,希特勒坚持女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生育。他认为任何形式的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都将遭到神的诅咒,纳粹希望妇女在德国社会中扮演辅助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要抚育纳粹未来的下一代,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已经有人提出类似的想法,只不过纳粹将其付诸实行。
纳粹统治集团积极的强调妇女的次等地位,他们的目标是,妇女需要执行的最伟大任务,就是照料男人,灵魂,身体和心智,妇女的使命就是在家庭里和职场上,照顾男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最后一刻,她在婚姻中的天职是男人的同志和帮手,这就是妇女在纳粹统治时期被赋予的社会角色。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然而随着德国战败,战后“衰败社会”形成的困境,给德国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角色分工带来了长久而显著的变化。家庭遭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妇女们担负起每天生存斗争的主要工作。她们的丈夫即便能从战争中存活下来,大多数人也还在充当战俘。
家庭内部的负担沉重,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离婚率在战争结束后陡然上升,回到家乡的丈夫们常常不再熟悉已发生改变的家庭环境。他们通常所习惯的家庭国王角色遭到了社会环境的普遍质疑,许多妇女早已被迫承担起男性的角色,而且孩子也已初步具备了成年人的行为能力,无需指望这些父亲,已满身疲惫的成年男性们也对此能够立即习以为常地加以接受了。
德国女性社会角色如何演变”/>
德国总理默克尔
结语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德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扮演早已与二战前大相径庭,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性人物就是:1954年出生于东德的安格拉·默克尔,她从2005年起已经四度连任德国联邦总理,在她任职期间,德国经济稳步发展,早已是欧洲第一经济体,而她作为女性和年轻人的联邦总理,任职期间就相当在意女性就业率、生育率等女权问题。在德国政坛,默克尔绝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