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不可战胜的神话 设计和机动性最好的二战重型坦克:德国虎式
虎I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Sd Kfz 181) Ti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国防军及武装党卫队所使用的坦克,正式名称为六号坦克(VI号坦克)。一般称为虎式坦克,简称“虎式”或“Tiger”。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是活跃于第一线的重型坦克。
德国虎式”/>
虎I与早期的德国坦克相比,为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设计哲学。在此之前的德国坦克十分重视机动力,火力与防御相对较为薄弱。当时,德军中拥有最强火力的坦克,是装备了50毫米炮的三号坦克,虽然在火力上不及敌方坦克,但是德军的战术优势正好弥补了该缺陷。
德国虎式”/>
而虎I则舍弃了之前这种重视机动性的理念,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火力与防护上。在机动性方面,虎I由于自身超过50吨的重量,导致机动力低下,而其所配备的悬吊装置,变速箱等系统在运作时经常达到极限。如此一来,虎I的机械需要更多的保养与维护才能保证可靠性。
德国虎式”/>
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重型坦克,盟军坦克的一名强大的对手,主要优点是这种重型坦克火炮威力大,防御能力强。
德国虎式”/>
所以,“虎”式重型坦克在二战中,像一群钢铁巨兽,炮管里喷着火焰,耀武扬威地前进。
德国虎式”/>
虎式坦克最大的优势是投入战场的时间早,在1942年便在北非和列宁格勒出现,当时的苏军和盟军,没有任何火炮能够正面击穿它的装甲,库尔斯克会战中,虎式坦克也有相当大的优势。
德国虎式”/>
即使是在1944年也在欧洲战场上显赫一时,但虎式坦克的早出现也使得它的技术指标成为了盟军、苏军新型坦克的主要目标,后来所出现的M26潘兴、IS-2都为对抗虎式坦克而生,到了1945年,虎式坦克的优势已经不大。
德国虎式”/>
它的主要缺点是油耗过大补给困难,在后勤运输线遭到前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以及严酷的作战环境面前,许多“虎”式重型坦克变成一堆废铁。同时,坦克的重量紧密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后期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如此使用。
德国虎式”/>
此外,它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9,234辆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0,000 辆苏联T-34系列坦克,德国仅生产了1,355辆的虎I 坦克和 500辆的虎Ⅱ坦克。
德国虎式”/>
数量的悬殊比较也直接导致了虎式坦克的优越性能无法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德国虎式”/>
虎式坦克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建造费用(德国马克)都非常昂贵,虎I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Ⅳ号坦克的两倍和Ⅲ号突击炮的四倍,相当于T-34坦克的三倍和IS-2(斯大林-2)坦克的两倍。
德国虎式”/>
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受过晚的总动员(43年2月开始)必须建造大量潜艇和本土防空力量,并不能像苏联一样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陆军和前线空军的生产中去。因此单纯把坦克产量对比苏联过低归因于设计是不对的。
德国虎式”/>
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
德国虎式”/>
“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
德国虎式”/>
88mm L56最大有效射程应该是2000米左右,在1200-1600米左右,此时88mm L56的弹道非常平直杀伤概率较高。虎式坦克也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二战。
德国虎式”/>
但是虎I坦克也存在一缺陷,其中防护上最大的缺点是它位于车体后部的发动机顶盖装甲(而非谣传的“后部装甲”),仅由25mm的镂空钢板构成。
德国虎式”/>
因此在1944年初生产的虎式坦克,顶盖装甲增厚到了40mm。机动性方面,虎I坦克的重量限制了其桥梁、道路的通过性,在基础建设较差的软土泥泞地质地区,如苏联,这个缺点尤为明显。
德国虎式”/>
火力上的缺点在于它以液压操作的炮塔机件转动的较为缓慢(转360度需要45秒),大多数时候德国车手需采用车体和炮塔同时转动的方式来加快不同方向上目标的切换。
德国虎式”/>
虎式的炮塔也可以人工转动,除了在对角度的微调外,极少在战场上做如此的动作。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