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闪击苏联之前,斯大林收到84封情报,为何仍被打的那么惨?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不宣而战,突然在漫长的战线上对苏联发起猛攻。面对德军的闪电偷袭,苏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成师成军整建制地被德军消灭或俘虏。战争伊始,苏军一路溃败,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苏德战争突然爆发,苏方在“毫无防备”下,无法招架德军的凶猛攻势,德军势如破竹,直逼莫斯科城下。
战后苏联表示:苏德战争的第一天,苏军完全没有防备,是被德军偷袭,才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并对德国单方面撕毁条约发动偷袭的行动表示可耻。但是如今我们根据史料发现,战争爆发时苏方似乎并不是毫不知情,甚至于,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为可能爆发的苏德战争做准备了,最明显的说法就是部队的调动和情报的侦察。
一、部队调动德国在战前曾获得瑞典驻苏武官的情报,宣称苏联早在3月就把60%的军队集结到了西部地区。战后的苏联史料也承认,在5月13日,苏联内地军队已开始按总参谋部的命令,向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开进并编入基辅和西部特别军区。另外,第20、24、28集团军也做好了变更部署的准备。为了隐蔽意图,上述部队的转移是在部队野营训练的伪装下,不改变铁路正常运行时刻表而隐蔽地进行的。这和德军集结兵力的手法非常相似。但是,希特勒到底比斯大林快了一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情报工作、战备组织还是工作效率及军事装备,纳粹德国均遥遥领先,而思想准备与物质准备都明显不足的苏联因此吃了大亏。
二、情报收集后来披露的内幕显示,苏联对纳粹的偷袭事先并非浑然不觉。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曾从多个渠道得知德国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尤为重要的是,其中一些情报准确地告知了德军的编制规模和战争开始的时间。如苏联非常出色的间谍佐尔格,潜伏在德国盟国日本的军事机关中,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将情报发送到莫斯科;战争爆发前夕,德军反战人士也拼死给苏军传送情报。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宝贵情报,并未引起苏联最高当局的应有重视,所以,战争一开始苏军马上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按1973年的统计,斯大林至少获得过84份类似的报告,但它们都被红军情报总局归入了“可疑情报来源”,因而斯大林并没有做出应有防范。后来,不少战史研究专家指责斯大林在如此众多的警报下,居然还会轻信希特勒。但也有人认为,斯大林并没有相信希特勒,也没有完全忽视情报的存在。对此,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在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不断乌拉尔一带加紧进行重工业基地建设,其中重点是军工企业。
三、强大工业输送能力到了战争后期,令希特勒感到震惊的是,苏军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源源不断充实到战争第一线,使苏军在武器装备上大为改观。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等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军构筑的工事往往在短时间内即被夷为平地。这种局面的出现,全得力于这些工业基地的倾力支持,这是纳粹德国的战争狂人始料未及的。
但不管怎么说,苏联未果战争初期的失败,其对情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积极备战,更没有从思想上充分做好战争防御的准备,是主要的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大林大权在握,战争开始前仍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存有幻想,战争爆发后,在军事指挥方面始而惊慌失措,继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
事实上,也几乎没有人敢对他提出什么建议,包括那个手握重兵的朱可夫在内,对斯大林同样噤若寒蝉,毕竟25000名优秀的军官被处死的“大清洗”事件,压迫着每一个人的神经,绝不敢有丝毫反对斯大林的倾向,这样,在战场上不付出沉重的血的代价是不可能的。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