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服务器

城市小菜园,德国人的田园梦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如玥】笔者初到德国乘城铁时,经常在高架桥下方看到成片矮篱笆隔开的园子,里面有大小不一的小木屋和五颜六色的装饰物,还以为是“棚户区”。后来,笔者参观德国华人同事的小菜园,现场采摘的番茄、黄瓜、李子和樱桃,都是她自己种植的无农药有机果蔬。原来,这种小菜园是隐藏在城市里的世外桃源。德国现有上百万个城市小菜园,仅在柏林就有大约7.1万个,是全国大城市最多的,但仍供不应求。近年来,“城市农耕”的概念在德国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享受城市园艺的乐趣,小菜园炙手可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提交的租菜园申请增加了几倍。

城市小菜园,<a href=德国人的田园梦”/>

  城市小菜园见证孩子的童年与欢乐。

  租菜园要排队等几年

  城市小菜园多位于不适宜建造住房的铁路沿线或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城郊地段,柏林墙周边就有很多小菜园。每个菜园面积差不多大。由园友协会负责管理,每位租户都是这个协会的成员。租户通常都是住在高楼里、没有私人花园的城市居民,他们渴望在都市里亲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

  近几年还有一个新趋势,种菜养花不再只是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租用小菜园的年轻人和有移民背景的家庭的数量也在增加,年轻人是为了践行节能环保、减少消费的理念,移民家庭则希望通过社区活动结识新朋友,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城市小菜园不能购买,只能租用,租金非常低廉,每年的租金、水电费、保险费、垃圾和废水处理费、会员费等费用加起来只需要400欧元左右。根据相关规定,只要小菜园的原租户不向园友协会提出退园申请,其租期就可以无限延长,如果原租户去世,他的后代享有优先租用权。因此,新的申请人有时要排几年队,才能等到一个别人退租的小菜园。

  菜园种什么、怎么种有规定

  城市小菜园在德国有成熟完善的运作体系,由德国联邦园友协会统一组织管理,下设20个州级协会以及1.5万个区域协会。租用小菜园要遵守的规章制度不少,比如,种植的瓜果蔬菜只能自用,不能出售;在小菜园中自行搭建的房屋面积不能超过24平方米,且只能用作休息室、游戏室、工具房等,临时过夜可以,但不允许长期居住;园子里用于种植果蔬、观赏类植物和休闲娱乐的面积要符合一定比例,不能放任园中杂草丛生;禁止饲养小动物和家禽,但在征得协会和邻居同意后可以设置养蜂的蜂箱等。

  每个区域性的园友协会通常还有各自的规定。笔者的同事所在的协会就要求,每个小菜园至少有1/3的面积必须用于种植水果和蔬菜,要保持园地的整洁和美观,不允许出现疏于打理、长时间荒废的情况,达不到标准的租户可能会被取消租用权。此外,所有租户每年要提交小菜园的年度规划方案,租户们还会定期开会,交流从事园艺劳动的方法和心得。

  城市小菜园的租户非常注重环保,几乎所有园子里都会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和设置生态堆肥箱,用雨水灌溉菜园,用枯枝落叶、菜皮果核等垃圾制作有机肥。德国人擅长手工劳作,很多租户充分利用废旧木头等材料,自制栅栏和藤架。在周末和节假日,租户们喜欢组织家庭聚会,在小菜园里支起烧烤架,叫上亲戚朋友和旁边园子里的邻居,烤香肠、肉排和刚从苗圃里摘下的新鲜蔬菜。不少家庭还在空地上安置了秋千架、滑梯、足球门、蹦床等设施,让小小的园子承载和见证孩子的童年与欢乐。

  源自“穷人菜园”

  德国人在繁华都市种菜养花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欧洲工业发展迅速,大量人口从乡镇迁居到城市,但人们普遍收入低,难以维持生计。为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德国黑森州出现最早的“穷人菜园”——政府专门划出一片区域,划成小块,分给市民耕种。到19世纪中叶时,这样的菜园已经遍布德国各大城市。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小菜园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医生莫里茨·施雷贝尔最早提议,在城市中建立可以户外活动和园艺劳作的场所,以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并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在施雷贝尔医生去世后,城市小菜园才发展成今天的形态,但人们仍以“施雷贝尔花园”为其命名,以示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正是这些小菜园及在其中加盖的简陋房屋,帮助城市居民挨过了住房短缺、食物匮乏的岁月。设在莱比锡市内的第一个城市小菜园区域,现在不仅作为文化遗产受到保护,也是“德国城市小菜园博物馆”所在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德国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德国服务器网联系。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