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青岛:德国人拆除的清军兵营,三座屹立至今的德军营房建筑群
青岛有四座清军兵营。从建筑风格上看,四座兵营外洋而内中,即营门是欧式的,大墙内的房舍,全是中式的。德军占领青岛以后,因无营房可住,便鸠巢鹊占,各部队分别进驻前清军兵营里。令人遗憾的是,这四座清军兵营,早在德国人上岸之后不久,就全部拆除。图为原清军广武中营全景,是拍摄者站在今青岛福山路一带俯拍的一张早期青岛的“宽银幕”。
德国人拆除的清军兵营,三座屹立至今的德军营房建筑群”/>
营房里的建筑历历可数,从最南面的营门,到最北面的茅厕;从中轴线上的厅堂,到两侧几座单独的四合院,以及廊庑、宿舍等,均历历在目。军官与兵勇们的房舍,分得清清楚楚。有意思的是,偌大的院落,竟然看不到侧门或后门!也就是说,所有的住在此院里的人,无论身份高低,都只有一道门可以出入。难怪当初德军登陆后,有效地把驻军堵在了营房里。
德国人拆除的清军兵营,三座屹立至今的德军营房建筑群”/>
这就是广武中营(炮营)的营门。和胶澳驻军的其它三座兵营一样,营门都是欧式的,甚至门岗亭和路灯也是欧式的。正上方的门楣上,刻着“营门”的石匾。
德国人拆除的清军兵营,三座屹立至今的德军营房建筑群”/>
1899年夏季,一场斑疹伤寒和回归热袭击了青岛,让住在前清军兵营里的德军遭受重创,第二任胶澳总督奥托·叶世克(Otto Jaschke)也被这场伤寒夺去生命!由此,青岛驻军营房卫生条件太差、缺少通风与排水系统等问题,成了大事。柏林决定,为驻防青岛的德军新建营房。于是,青岛就有了屹立至今的三座德军营房建筑群。图为伊尔蒂斯兵营。
德国人拆除的清军兵营,三座屹立至今的德军营房建筑群”/>
毛奇兵营。贝恩哈特·冯·毛奇(Bernhard von Moltke)是已故普鲁士王国的陆军元帅,也是普鲁士王国统一全德的元戎,世界著名的军事家,在世时,即与国王威廉一世和宰相俾斯麦被誉为“统一德国的三大英雄”。以他的名字命名远东的军营,体现的自然是德国人欲继承其衣钵的意愿。
德国人拆除的清军兵营,三座屹立至今的德军营房建筑群”/>
俾斯麦兵营是德租青岛时期最典型的德国中世纪街市风格的建筑。因新哥特式的别致设计和对崂山花岗岩的大胆采用,使得每座营房看上去不像是军人住处,倒很像德国某个海滨的大型度假旅馆。
以上图为均选自《前世青岛:德国人镜头里的胶澳租借地》。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