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战败仍有300万大军,为何选择了投降,而不是殊死一搏?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战争,由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起。期间一共波及了61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共计9000万军民的伤亡,5万亿美元付诸东流,二战的转折点如今公认为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从此战过后,德军的主力开始被迫后退,呈现防守的态势。到了1945年4月27日,苏联军队打进了柏林市中心,希特勒原本打算选择在5月5日这天自杀,因为这是拿破仑去世的日子,但是苏军的攻势无法让他选择离开的时间了,最终在4月30日,希特勒在地下室开枪自杀。
5月7日,继任者邓尼茨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并且在5月8日向苏美英法等四国代表递交了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投降书,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时投降的德军,依然有300万人。
其中包括了20万的库尔兰集团军群、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第3集团军,第9集团军,柏林守备队35万,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的第1装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第17集团军65万人,南方集团军40万,以及南斯拉夫的ef集团军30万,上述的这些部队都保持着基本完善的编制和比较精锐的武器。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青年团和民兵,数量依然非常可观,为何他们不拼死一搏,而是轻易投降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人数问题,看上去德军非常多,然而盟军的人数更加夸张,到1945年,单单是苏联,就凭借自己庞大的动员力量,就已经聚集了1136.2万人,绝大部分都在东线战场,还有不少正在源源不断的开往前线。第二点是军队的分布,德国有大部分的军队处于地势偏远的挪威,还有法国和德国的南部,远水解不了近渴,比起西线战场,当务之急是要组织德国对首都柏林的推进,很显然,德国人已经无能为力。
第三点,说德国人没有拼死抵抗,实际上也是错误的,1944年12月,德国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依然希望能够凭借在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发动攻势,突破包围圈,从而达到扭转局势的目的。这也就是著名的阿登反击战,盟军没有想到德国人的绝地反击,虽然战争初期手足无措,但是德国人的力量实在太微弱了,盟军很快凭借充足的优势兵力就制止了这场德国人的反扑。
而在45年4月16日的柏林战役当中,苏军以270个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另配属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向柏林发动了总攻,相比之下,柏林城内的德军只有80万人,而且缺乏重武器。苏军很快就攻入了柏林市区,德军在作战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抵抗。并且坚持展开巷战。
第四点,就是装备问题了,从43年开始,盟军就对德国多个兵工厂展开精准的轰炸,到了45年,德国坦克大炮飞机所使用的轴承生产线已经陷入了停止,后勤供应也严重不足,缺乏相应的粮草补给。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特勒已经死亡,一些德国人失去了信仰,而剩下的德国人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战乱,清醒过来的也不再少数,自然也没有什么人愿意陪希特勒一起下地狱了。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