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美两国会让苏联去攻打柏林?1945年1月12日红军攻入德国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英美两国会让苏联去攻打柏林?1945年1月12日:苏联红军部队开始从波兰维斯瓦河推进至奥得河,进入德国境内。
苏军进入奥得河,就进入了德国国内。
对于希特勒来说,这应该是最不好的消息了。
苏军距离柏林仅剩70多公里。如果这里是乌克兰大平原,苏军装甲部队一天就可以行军到柏林。
那么问题来了。本来是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以后距离柏林更近,怎么最终柏林交给苏军去攻打了?
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各国达成一致:战后德国和柏林将被分成四个占领区。在德国统一前,柏林将由四国占领。德国被分裂,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
看看,会议已经规定了德国和柏林未来的命运。
柏林所在的东德地区都是苏联占领区,而不是英美法占领区。
柏林作为特殊城市,则分别由4国占领,并不是谁打下来就归谁了。
即便是苏军打下来,也要将一部分交给英美法管理,那么谁去打有什么区别?
英美法要不惜代价去攻打柏林,岂不是犯傻?
第二,军事上难以做到。
就军事上来说,英美军队也难以首先攻打柏林。
本来1944年8月诺曼底登陆以来,英美军队是一帆风顺,花费120天就杀到了靠近德国边境的法国阿登山区、卢森堡、比利时。
按照这个速度,英美军队应该会在1945年初就抢先占领柏林,甚至攻占德国全境。
电影《坦克大决战》中,美军士兵都认为德国已经必败无疑,估计很快就会投降。
美军官兵甚至认为,可能会回到美国过1944年的圣诞节。
没想到,两个军事上的失败导致盟军的突进速度大大减缓。
一是蒙哥马利元帅在1944年9月主导的市场花园行动,希望绕过德军最后天险莱茵河,直接攻入德国腹地。可惜,这个计划失败了。
盟军始终无法夺取阿纳姆位于莱茵河上的最后一座桥梁,导致全盘计划失败。
德军利用莱茵河防线,坚守到1945年3月。
二是1944年12月,德军出乎预料地发动了阿登反击战。
准备回国过圣诞节的英美军队,完全措手不及,一度被打得连续败退。
双方鏖战到1945年1月底,英美军队才击溃敌人。
虽然阿登反击战只有1个多月时间,却大大阻碍了英美军队的攻势。
盟军直到2月8日才发动莱茵战役,进行下一阶段全面的进攻,到3月9日才勉强攻破莱茵河防线。
相反,由于希特勒的军事冒险,将大量兵力抽调到西线,为东线的苏军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苏军趁机迅速向南攻击,借着阿登战役德军和美军惨烈厮杀的机会,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到2月2日,苏军已经推进到奥德河边,进入德国境内,距离柏林只有70公里。
苏军同时在横扫东欧,尽全力抢地盘。
1945年2月,苏军占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4月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5月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东欧轴心国集团全完了,德军侧翼受到严重威胁。
虽然德军在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东普鲁士顽强抵抗,但谁都知道大势已去。
就军事上来说,柏林肯定守不住了。
相反,英美军队还在200多公里外,面对着坚固的齐格菲防线,不可能早于苏军攻入柏林。
第三,美国刻意打压英法。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非常想要占领柏林的。
英国一直把欧洲当作自己的地盘,试图尽全力阻止苏联的扩张。
最初英国主导盟军在1943年从意大利登陆,就是试图在苏联还在库尔斯克防御作战的机会,抢先打垮德国。
丘吉尔的如意算盘是,意大利同德国接壤,该国投降以后盟军就可以直接攻入德国境内,将其打垮。丘吉尔甚至说:意大利是德国最软弱的腹部。
这样一来,英美法就可以占领欧洲绝大部分地区,苏联只能收复原来的沦陷领土。
那么苏联最多恢复二战爆发之前的实力,只是一个欧洲列强,不是超级大国。
没想到,意大利战役中德军反应速度很快,集中重兵开入意大利北部山区防御。直到1945年德国投降,盟军也无法击溃这里的德军,导致丘吉尔的战略破产。
对于将柏林和东德地区让给苏联,丘吉尔也是极不满意的。
他曾经严厉指责艾森豪威尔:“我不明白不越过易北河有什么好处。如果敌人的抵抗就像现实一样削弱下去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跨过易北河,尽可能地向东挺进?当我们把柏林主动让给南部的俄国人,而俄国人一旦进入柏林的时候,就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因为这一切都将使他们产生‘天下是俄国人打下来的’意识。另外,我并不认为柏林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更不认为它失去了其政治意义。柏林的陷落将对整个德国的抵抗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震动,一旦柏林陷落,大多数的德国人就会自动地放弃抵抗。
所以,我更倾向于第二十一集团军向易北河挺进,攻占柏林。这同您准备攻打鲁尔以南的攻势并不矛盾,只是把部队的任务向北移动了一些罢了。这样也可以使英国军队免于陷入意外的狭窄地带……”
对此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了!
这不是美国人短视,只是刻意打压英法。
一战中,美国也曾组织远征军帮助英法作战,出动了接近500万大军,仅仅战死的军人就有10多万。
一战结束后,英法却丢开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瓜分了同盟国的利益,严重打压了德国,肢解了奥匈帝国。结果就是,英法在欧洲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控制了很多同盟国的传统地区,美国却一无所获。
对于美国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原则,英法根本不予理睬。
美国各界对此颇为不满,认为国家在一战中付出很大牺牲,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
此时的罗斯福总统,自然知道二战后苏联必然会崛起。
如果美国不顾一切打压苏联,未来英法就会有强大的力量,可以独自结盟对抗苏联,不需要依赖美国。
而美国想要控制欧洲乃至世界,比较聪明的方法是让苏联强大起来,足以压垮英法。
这样一来,英法只能归于美国的麾下以自保,美国就会毫无疑问地成为西方世界霸主。
这是政治布局,并不是老狐狸罗斯福的胡来。
第四,畏惧攻打柏林的巨大伤亡。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惊人伤亡,美国人看得很清楚。
在之前攻打齐格菲防线时,美军就付出了一定的伤亡。赫尔特根森林战役持续了差不多5个月,参战的12万美军伤亡高达3万多人,其中战死1万多人。
要知道这还不是城市战,只是野外攻坚战。
而斯大林格勒这种城市战中,苏军伤亡高达110多万人,轴心国也损失84万人。
柏林是第三帝国的心脏,修建了庞大完整的防御工事。
希特勒拼凑了100万人进行防御,除了老幼妇孺以外,至少还有50万军队可以打仗。
二战的特点是,防御一方即便较弱,借助工事采用合理战术,也可以造成进攻一方的重创。
那么,英美军队去攻打柏林,可能会有极大的损失。
事实证明,250万苏军攻打柏林的损失很大,共有8万多人战死,28万人伤病,总数高达36万人,几乎占到进攻部队的六分之一。
美军在欧洲同德国打了这么久,战斗死亡一共才18万3588人,全部死亡也就25万人。
像苏军这样打个柏林就要死10万人,美国是承受不起的。
希特勒肯定不会投降,在柏林等待苏军的是一场血雨腥风。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德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